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的标准与规范
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的标准与规范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和《安徽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以下是一些具体要求和标准:
1. 设立核准和资质要求: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获得相应主管部门的设立核准,并取得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书。
2. 信用状况: 机构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且无违规办班、无拖欠员工工资行为、无学生家长退费纠纷等不良记录。
3. 从教人员要求: 从教人员必须爱党爱国、品行优秀、爱护学生,无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并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资质。
4. 培训内容和课程要求: 培训课程与内容以发展兴趣特长为主,价值导向正确,不得提供境外课程和教材。
5. 设施和监控: 确因服务需要,场地延伸至校外基地时,视频监控、一键报警须安装到位并纳入“双减”平台监管。
6. 疫情防控: 机构必须确保疫情防控措施验收合格。
7. 项目清单和审查: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服务必须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提交能够服务的项目清单,每一个项目必须如实介绍课程名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特色、选用教材、已获荣誉与成绩、课程时长、同时授教人数、适用年级、需要学校提供的活动场地、设备与器材、教师员工名册等。县、区教体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参与服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交的项目清单等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考察,审核通过的向社会进行公示。
8. 合同和费用: 合同有效期一般为一个学年度,即每年9月1日至下年8月31日。学校在合同签订后三天内将有关材料报当地教育部门备案。每学期结束后,学校要组织本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对机构服务质量进行评议,并向县区教育部门书面报告评议结果。
9. 动态管理和监督: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服务评估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辖区学校的评议结果,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调整培训机构数量,并对进校园服务项目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确保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障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的标准与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培训逐渐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规范体育培训市场,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池州市对体育培训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以下是对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标准与规范的详细介绍。
一、培训机构设立标准
根据《安徽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流程(试行)》,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设立需满足以下条件:
培训范围: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传授和提升某种体育技能。
从业人员: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原则上不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50%,每班次培训人员不超过35人。
培训场所:培训机构单独培训场所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场所总建筑面积的2/3。
二、从业人员资质要求
体育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需具备以下资质:
教学管理人员: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教学教研人员: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培训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
三、培训课程与内容
体育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内容需满足以下要求:
课程设置:以传授和提升某种体育技能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教材选用: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教材,不得提供境外课程和教材。
价值导向:课程内容应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进校园服务规范
根据《关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服务的试行办法》,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服务需满足以下条件:
机构资质:获得相应主管部门设立核准,并取得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书。
信用状况:信用良好,未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人员资质:从教人员必须爱党爱国、品行优秀、爱护学生,无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
培训内容:以发展兴趣特长为主、价值导向正确,不得提供境外课程和教材。
五、监管与规范
池州市对体育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监管,确保其合法性和教学质量:
办学许可证:体育培训机构需取得合法的办学许可证,方可开展培训业务。
双减政策:严格执行“双减”政策,规范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风险提示:提醒家长警惕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池州市体育培训机构的标准与规范旨在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规范体育培训市场。家长在选择体育培训机构时,应关注其是否具备合法的办学许可证、教学质量和口碑,以确保孩子获得优质的体育培训服务。